观影像盛事 品傩戏之韵:第十二届影像中南大赛纪录片作品聚焦文化传承

时间:2016-12-10浏览:214

(学生记者 张春晖 刘书城)112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十二届影像中南文化艺术节(以下简称影像中南)圆满落下帷幕。“影像中南”艺术文化节不仅是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更是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平台,本次艺术节的不少佳作便聚焦文化传承,取得良好效果。

作品《釉里红》引领观众到瓷窑中,观赏瓷器那一抹热烈而不张扬、安静却让人瞩目的红,领略中国古老而美妙的瓷器文化;作品《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一件件汉服飘逸灵动,中华传统服饰之美在汉服的一襟一袖间若隐若现;作品《秦梆情韵》主角梁大爷一口秦腔高亢豪迈,梆声清脆,两相呼应节奏鲜明,引人入胜。

获得艺术节纪录片类二等奖的《鄂西傩韵》,是震慑人心的作品。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歌舞曲艺而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起源于商周时期,成形于宋代前后,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200867日,恩施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作品导演刘海峰谈到,“不同于那些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剧种,傩戏起源于巫医,过去被认为有辟邪、驱鬼、迎神、祈福、纳祥的作用。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傩戏的实用性逐渐下降,艺术性不断增强。”

作品中两位主要人物即傩戏传承人张永明与恩施三岔乡文化站主任邓永红,两人一同肩负传承傩戏的使命。张永明念书时因敬佩傩戏老艺术家谭学朝而认其为义父,既学习他高超的表演艺术,也体悟他谦逊的为人之道。傩戏艺人之间的父子情、师徒情、兄弟情,是傩戏代代相传的纽带。除了艺人,傩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还有傩面具,它被认为是神与人沟通的媒介,但如今傩面具的制作工艺却濒临失传。

傩面具的遭遇是傩戏发展困境的缩影,巨大的经济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泛滥的网络文化使傩戏被日益边缘化。然而傩戏艺人们从未放弃过为保护傩戏而努力,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傩戏培训班、整理记录传统剧目、加入更多舞蹈元素,种种方法体现着傩戏艺人求变、求强的不懈追求。刘海峰感慨道:“恩施清晨山间升腾的水汽、演员台下淳朴和睦的关系、傩戏艺人求变求强的追求让我们难以忘怀。希望此人此景此情能为更多人所知,傩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能有更多人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许多传统文化项目渐渐边缘化,被大众所遗忘。“影像中南”艺术节为这些优秀文化展现到更多人的面前提供了良好平台,这也是举办“影像中南”文化艺术节的初衷之一。

(编辑:孙丽华)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js5金沙2004cm(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