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第十一届影像中南纪录片一等奖获奖团队专访

时间:2016-11-27浏览:182

(学生记者 蔡琳红)“我第一次见她时,发现她有一双特别漂亮的眼睛。”这是纪录片《静默》主角杨亚玲给团队成员邢雅静留下的印象。

生活在贵州省毕节市文阁乡中寨村的杨亚玲,在两岁时被发现耳朵失聪,之后便长时间生活在寂静的世界里。亚玲曾随在外打工的父母去上海、山东等地求医诊断,但直到前年,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她的生活才渐渐得到改善。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那里接受新的检查,佩戴助听器。从那时起,她重新开始熟悉这个有声音的世界,用声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大概也是从那时起,支教队与中寨的故事开始了。

7位教师25天的支教生活被浓缩在21分钟的镜头里。每天六点起床,七点去学生家里,八点开始上课,中午稍作休息后又赶到学生家里进行教学。晚上吃完饭,在会议室对当天的教学、拍摄等情况进行总结和改进,每晚12点左右才睡觉。“那里的生活确实艰苦”,负责拍摄的周莹回忆道,“但总会被那里的一些东西击中内心。”由于经济、自然条件的限制,学生们知识匮乏,但孩子们的调皮与懂事,中寨人的纯朴与热情,一次次带给周莹等队员感动。为了能给中寨的孩子们带去温暖与知识,为了让外界通过镜头了解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支教队员们一天天的坚持着。

信息与资源的不对称,使得中寨与外界之间存在着难以打破的“隔阂”。中寨人在中寨静默着,一代一代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就像纪录片中所说的,“中寨的小孩大都就是这样任其发展,像这里的洋芋一样,今年种下,明年再挖出来,年幼贪玩的他们渐渐便放弃了学习。”那里的孩子,有些不知道中国的首都在哪,有些最讨厌语文和数学,有些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附近的几个村子。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学习,以瘦小的肩膀扛起家庭的责任,也就意味着难以走出中寨,认识外面的世界。

25天的支教活动无法给孩子们带来持久有力的影响”,亚玲的老师邢雅静说道,“我们要做的是尽力激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她不希望亚玲在生气或不想学习时,采取静默的方式“对抗”。无法沟通交流让她们俩难以相互理解,这让邢雅静感到可怕。当外界的财力、物力、师资渐渐输入的同时,内部有效及时的发声,才能让内外界的隔阂早日消失。

25天的支教,25多天的拍摄,500G的视频素材,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21分钟的视频。“我希望有人看了以后,会更加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会自发地去关心这些人。”导演邢东兴希望用这最真实的镜头为最真实的生活发声。

(编辑:孙丽华)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js5金沙2004cm(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