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新闻】借西方之眼一窥中国电影发展之路

时间:2015-06-08浏览:273

    (文/段鑫萍 图/尹丽捷)6月4日晚19:00,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现代汉语文学系助理教授龚浩敏博士做客js5金沙2004cm(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闻学院),于文波301教室开展以“英语世界的中国电影研究”为主题的讲座。新闻学院副院长高海波担任讲座主持人,艺术系老师李菁、朱云飞、王波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龚浩敏首先向现场观众介绍了问题的缘起及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形成。他提到,1982-1984年间在海内外举办的几次大型的中国电影回顾展,激起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电影空前的兴趣,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了西方。 

讲座中的龚浩敏

    中国电影研究领域形成后,中国电影如何发展?龚浩敏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电影的五大范式。他指出“民族-国家电影”范式即是对中国电影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的探索,对中国电影所具有的区别于西方电影的特性的思考。然而,中文的电影就是中国电影,在中国大陆拍的就是中国电影吗?龚浩敏抛出疑问。随后他又举出由法国人费利普弥勒导演的《夜莺》代表中国参与奥斯卡奖评选一事,例证“民族-国家电影”概括中国电影有失偏颇。而“跨国电影”范式,弥补了这一空缺。“华语电影”范式囊括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主要使用汉语及方言的电影。著名学者史书美提出的“华语语系电影”范式则概括了中国大陆之外的,处于中国和中国性边缘的文化。“比较电影研究”范式则要求探索不同的领域,从多维度分析和研究电影。

    龚浩敏通过介绍鲁晓鹏、李道新、石川、孙绍谊关于范式与重写电影史的争论一事,引入对如何看待理论、范式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在他看来,理论范式不是来运用和引用的,而是提供一种分析研究电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维度。最后他指出:“没有理论是‘完整’的,它的不完整性往往能够引人深思,而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龚浩敏与现场学生进行交流

    在最后的现场交流互动中,一位同学提出,欧美所谓的“大片”在中国屡获成功的原因何在?龚浩敏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中国电影市场,他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以商业价值为主要导向。市场的不成熟,未能分化出具有一定欣赏水平的观众群,观众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追求视觉的享受上,这些“大片”恰恰迎合了观众的需要。(编辑:陈思)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js5金沙2004cm(中国)有限公司